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历程
发布时间:2014-10-08 浏览次数:1211
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宣告成立,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沙劳越和北婆罗州(即今天的沙巴)正式加入该国。只是文莱王国,因得天独厚的石油利益便拒绝并入,并在菲律宾与印尼的支持下得以独立。
分析这段历史,需要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是时,美苏称霸在即,而马来西亚合并,就是出于美国反华反苏的战略需要。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反华包围圈,既要防止东南亚华人输进革命,又要孤立新中国。同时,在美国策划下组建了东南亚条约组织,类似北约性质。
时任新加坡州长的李光耀,是渴望加入“大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因为在他心里有更美的政治构想需要实现。
遗憾的是,合并后不到两年,新加坡被逐出联邦。原因是:时任新加坡州长的李光耀,在马来西亚国会倡导建立“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引起首相东姑的极度不满。接着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又指责联邦政府正推行“种族沙文主义政策。
本来,东姑等马来西亚高层一直认为华人是他们国家的负担,华人占居联邦高达42%的人口后,使马来西亚开始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所以,在即将全国大选的政治形式下,决定把新加坡正式踢出联邦!
这个决议,对踌躇满志的李光耀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他在电视台的镜头前无奈地宣布独立的那刻放声大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道上的马来人已经憋得难受,开始放鞭炮庆祝同新加坡的脱离,股市翻番。
更不可思议的是,李光耀没有放弃努力,居然还争取议会支持投票,要求马来西亚联邦收回决议!
两相比之,十分吊诡。我们都在疑问:独立是件好事,李光耀为何悲痛欲绝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冷静地分析。
从新加坡的国土资源上来看,独立后的新加坡,只是一个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国,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红点儿。简单的算术就会知道,二十公里乘以三十公里,还没有半个北京市区大!而且,新加坡没有任何自然资源,连水都没有!以后拿什么生存?
再者,弹丸之地,兵力虚空,进攻无力,防御不足,国力如此薄弱,随时有倾覆之可能。李光耀的心理伤痛,最大的可能是为安全忧虑。
再再者,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邻国羡慕它,大国觊觎它,美英日垂涎于此已非一日。李光耀从民众福祉出发,不断寻求马来西亚庇护,乃人之常情。
再再再者,与马来人分家了,以后他们间摩擦势必也会加剧的,两国能和平共存吗?这些担忧,也正如李光耀在《风雨独立路》写道:
前途是渺茫的。新加坡和马来亚只隔着柔佛海峡,由新柔长堤连接起来。两地向来是由英国当作一个地区统治的。新加坡是英帝国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现在我们分了出来,一切都得靠自己。马来西亚政府正准备教训我们。他们可能不再让我们扮演传统的角色,继续成为他们出入口货物以及为他们提供种种服务的中心。所有新兴国家都在推行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一切都要自己干,直接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主要买客和卖客打交道。在这样的世界里,新加坡没有腹地,就连我们的饮用水也来自柔佛州,该怎么生存下去?
李光耀还补充强调当年被驱逐的感觉:
那天,东姑是在副首相敦拉扎克提出一项议案一读之后发言的,该项议案要求立即对1965年宪法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修正)法案进行辩论。到下午一点半,二三读辩论完毕,法案送交上议院。上议院的一读从两点半开始,到四点半三读通过。最高元首当天就批准,完成了宪法所规定的程序。新加坡被正式逐出马来西亚。
按照马来穆斯林的风俗,丈夫可以宣布“塔拉克”(我休了你)三次,做妻子的却无权这样。这期间我们可以重归于好,他可以娶回我。不过,在他讲了三次“塔拉克”之后,就不能再娶我了。马来西亚“休”了新加坡的时候,国会上下两院三读法案,等于宣布“塔拉克”三次!
李光耀的这种强烈地想返回马来西亚的想法,在2007年旧事重提。当然,马来西亚再次以时机尚未成熟,委婉予以拒绝。
不过,想一想马来西亚的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虽然他历史上逼迫华人选民占绝大多数的新加坡脱离联邦独立,但终比那些对华人实行种族清洗的东南亚国家好多了,譬如印尼。再说回来,马来人如果当时不这么做的话,也很可能李光耀就是现在的马来西亚资政了,那样由主体华人主政的国家可能与现在的历史大不同了(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好在独立后的新加坡华人,每当面对不利局面时,共同的生存危机意识都能够把全体新加坡人团结起来。他们勤俭高效,廉洁奉公,最终打造出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化国家。
写至此,忽然想起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有学生问笔者的问题:新加坡既然与我们同文同宗同种,为什么不让新加坡与中国建立亲密关系,或直接并入中国领土?
这样的想法,思索起来让人凄凉。因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常识就纯粹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很多国人总有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觉得全世界犹太人都向着犹太人,那全世界华人也该都向着华人。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就应该并入版图。
如果这样的分析,朝鲜、越南早该回归中国了。它们过去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而新加坡与中国没有渊源,它并不是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新加坡,她只是个世界上除两岸四地以外,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唯一国家罢了。
也正因如此,虽然两国人民有同祖同文的认同感,但新加坡与中国存在亲华与反华的双面性。
其亲华性表现在人性方面.在笔者看来,单凭联合早报就能看出,该报总是对中国内地的报道,以正面为主。而且每天都登载着中国政治和经济建设成就的消息,这一点,公平地说,比台湾做的好多了。
人性化的亲华色彩,新加坡并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地的华人。台湾的9。21大地震,中国大陆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汶川5.12特大地震,新加坡人对母亲国的感情与行动,都是感人肺腑的。
而其反华性,完全是出于其历史上被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西化心态.为此,她政治上与台湾保持互动关系,可以疏远大陆.新加坡早就声称,自己要当东南亚最后一个跟中国建交的国家,1990年建交后仍然跟台湾保持军事合作关系。且,李光耀、吴作栋在各种场合的讲话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国的增长是世界最大的挑战,将来亚洲的稳定取决于美国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之类的话。
这些忧虑,也在李光耀的《风雨独立路》所反映出:
新加坡是个小岛,退潮时,面积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心脏地带,所以繁荣发展起来。随着新马分家,它变成了一个没有躯体的心脏。
那时,让李光耀特难过的是:眼下是一条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北面是刚刚翻脸不认人,把人一脚给踹了的马来西亚,南面是想把整个马来西亚包括新加坡一起吞并的、充满敌意的印尼。而当时的中国,被西方国家敌意封锁,四顾茫茫,惟有痛哭!
没办法,除了与美国亲近,别无选择。
历史就这么特有戏剧性。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在被马来西亚遗弃后,为国土安全计,要么亲美,要么亲华,要么搞大国平衡外交,要么与大国潜规则。
总之,哭着闹着也要生存下去。现在,感觉挺好的,斯龙飞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