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新加坡—吏
发布时间:2014-10-14 浏览次数:1119
吏”是指官吏,中国古代的“吏部”号为六部之首,主管官吏考评、升黜、奖惩等;这里用它来代表新加坡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大体情况。
新加坡采取国会制,普通议员从全国的若干个选区的大选中选出,另外还有 9名“官委议员”,由政府指定,通常是一些社会名流如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等,通常都是无党派人士。这些官委议员以前常被嘲笑为国会里的“人形纸板”,因为他们几乎从来不发言,也没有什么提案;但最近几年因为政府希望吸引年轻人参政,所以委任了不少年轻敢言的官委议员,包括某年“环球小姐”选美的新加坡冠军。这些新血的加入,的确使得原本冗长无味的国会辩论增加了几分活力,比如最近几年很轰动的几次部长甚至总理接受国会质询,常常把政府高官搞得一头汗,“逃马事件”中还有官委议员与反对党议员联署提案,要求内政部长下台负责。
新加坡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理论上任何新加坡公民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曾经从事过大型组织的领导工作等),都可以申请参选。但实际上总统选举自从总统纳丹上台以来就从未举行过,因为每次执政党都会推选他做候选人,其他报名的候选人都会在提交材料后就被随便挑个毛病被判为“不合资格”而淘汰,最后变成只有一名候选人而自动当选。因为新加坡的总统只有礼节上的意义,所以一向也没太多人理会,导致总统年过 80岁,仍然安于其位。(小资料:现任总统纳丹是印度裔,公务员出身,曾任新加坡情报局局长,最出名的事迹是 70年代在赤军劫机事件中带了一批随员上飞机当人质,以交换释放了一批乘客。)
新加坡的内阁由执政党组成,目前的执政党(其实也是自独立以来的执政党)是人民行动党(People’sAction Party,简称 PAP)。在每次国会大选中,全国被划分为若干个选区,各选区内执政党和反对党分别派出候选人参选,最后由选区内的选民投票决定该选区的议席属于哪个党派。选区按照大小、人口多寡又分为“集选区”和“单选区”:集选区通常有 5到 6个议席,有意竞选的政党必须派出相应人数的候选人组成一个团队参选,最后获胜的政党将独得这个选区内的所有议席(而不是按比例分配);单选区只有一个议席,所以理论上无党派人士也可以参选。由于执政党人多势众,群众基础广泛( PAP经过多年经营,在全岛各区都有大量的基层组织),可以派出的候选人也多,集选区通常为其囊中之物,反对党只有在单选区才有机会胜出。
还有一部分选区(主要是所谓的“富人区”),由于投票人口几乎一面倒地支持执政党(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与执政党有联系,或是靠着执政党的政策发家的…),根本就不会有其他候选人参选,所以也就不会进行投票而直接由执政党取得议席。外国经常批评新加坡的选举制度说,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平均得票率是 2:1,而国会中的议席完全没有反映这一点,这种说法显然没有把那些不需要投票的选区计算在内(如果这些选区按照执政党的票率 100%计算,它的全国平均得票率将大大上升)。目前反对党控制的选区是新加坡工人党的后港(Hougang)和新加坡民主联盟的波东巴西(Potong Pasir)。
新加坡的选举制度中最为人诟病的是执政党在每次大选来临前都会重新划分选区,比如把几个单选区合并为一个集选区,或是把一个集选区拆成几个单选区,以降低反对党获胜的机会。另外每次大选前执政党也会“派糖”给选民,比如 2006年大选前就修通了东北线地铁以拉拢传统上倾向于反对党的沿线居民(因为这些地区长期都被政府发展所忽视,居民普遍不满政府的这种做法),同时承诺如果执政党获胜将推进组屋翻新(一些旧组屋当初为了节省成本,电梯只在几个特定的楼层停靠;还有的厨房、卫浴设施不完善等,翻新计划有政府补贴,公民只需要承担很少的费用)、改善排水系统和路灯(反对党的选区街道排水不畅,一下大雨就淹水,路灯坏了也没人修)等。因为执政党在国会占有绝对多数的优势,这些“糖”派得相当实惠,总是能拉到不少选票。
另外,新加坡的选举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美国、台湾、日本那样,投票率逐年下降的情况,因为在新加坡,如果你所属的选区需要投票而你不去投,是违法行为,要坐牢的。